第六百零八章 多味鱼汤-《妙味》


    第(2/3)页

    将蛋清倒入平盘,用筷子搅拌成雪白的泡沫形状。

    将新鲜的鱼蓉混合熟猪油搅拌成糊,用手挤成长约八分的金鱼形状,放在竹荪上。用两粒豌豆放在鱼头两侧做鱼眼睛,在鱼背上撒一些菜、火腿末和油菜末,上屉蒸熟。

    三个人之所以在最后一道菜都选择以鱼肉作为食材,大概也是考虑到品尝的人生活在梁都,梁都临海,这里的人都习惯以鱼肉为食。

    将煮熟的鱼肉放在汤碗里,浇入冲得淡淡的龙井茶。龙井茶要冲到最淡,既保留着淡淡的茶香,又不会让茶叶中的苦涩味道影响鱼肉的口感。

    浅青色的茶汤中漂浮着造型精巧的金鱼,那些金鱼就好像浮游在瓷碗里,自在游弋,栩栩如生。

    龙井竹荪的味道非常清淡,味鲜的鱼蓉和浅淡的香茶,两种类别完全不同的材料被融进一道菜中,却出乎意料的和谐。菜肴中配用的香料极少,几乎还原了食材的本味,素净、素淡、素雅,恰似不尚铅华却如疏云之映淡月的美人,兰心蕙质,清丽动人。

    跟琉璃珠玑和龙井竹荪这两道汤菜相比,苏妙做的汤菜看起来要普通许多,既不别致精巧也没有优雅纤丽,而且口感非常浓烈,那激烈的刺激感就像是一团火,在一瞬间即能将人烧热。

    苏妙的多味鱼汤,选用绯鲤、无须鳕鱼、海鳗、江鳕四种鱼,去鳞、开膛、剥皮、剔去鱼骨,切成块。在油锅里倒入切碎的葱头、大蒜,炒出香味后,将切好的鱼块下锅,两面炸成金黄色。将炸油沥出来,在锅中倒入清水,放入番茄块、茵香、香芹、风轮菜、香叶、藏红花、鱼头、鱼骨,调入盐和胡椒粉,用旺火烹煮。

    把蒜瓣、去籽的辣椒倒入研钵,加入藏红花和少许的海盐,研磨成膏。将蒸熟的土豆去皮压碎,放入研钵,边加花生油边研磨,一直到将土豆研磨成膏状。

    在鱼汤煮熟之后,将风轮菜和香叶捞出来,把锅里剩下的鱼肉等料全部搅碎成泥。

    取一只小汤盅,先将绞碎成泥的物料放进汤盅里,再倒入香喷喷的鱼汤至八分满,佐以烤的脆脆的薄饼。

    苏妙的多味鱼汤是最后一个制成的,也是最后一个被端上餐桌的。

    苏妙直接下了赛台,来到梁铄身边,亲自服侍他品尝多味鱼汤。因为多味鱼汤的吃法和普通的鱼汤不一样,她担心梁铄弄错了,吃起来味道会受影响。

    梁铄倒也没拒绝,让她上来了。他很好奇她说的这鱼汤的吃法和别的鱼汤不一样,他也想知道她到底是怎么吃这道鱼汤的。

    苏妙净了手,立在梁铄身旁,取了一张半个巴掌大的脆薄饼,先将薄饼放进鱼汤里,均匀地沾上了汤汁和绞碎的鱼泥,再将辣椒和蒜瓣研磨出的红色调味膏仔细涂抹在沾了汤汁的脆薄饼上,上面再点缀一点打成膏状的土豆泥。

    苏妙将准备好的脆薄饼含笑递给梁铄。

    梁铄一直看着她在脆薄饼上涂抹各种酱料,他对这种吃法有点惊讶,不过说奇怪倒还不至于。

    从今天的比赛看,梁铄觉得苏妙做菜的风格里带了点小女孩的俏皮,清奇大胆,她似乎很愿意打破传统,甚至是与传统截然相反。说一句描述得不太恰当的感觉,她不像是一个正经的厨子,煮菜对她来说似乎更像是玩乐,不是随随便便地应付、玩票性质的那种玩乐,而是她真真正正地把煮菜当成了一种玩乐,纯粹的玩乐,所以才会让人感觉到新奇新鲜。敢于打破束缚的姑娘,单是看着她,就觉得她是自由的,看着她自由自在的样子,在心中偶尔会涌起几分羡慕和嫉妒。

    梁铄将苏妙递来的脆薄饼接过去,只是一张烤脆的薄饼,他并不觉得这种东西有多好吃,之所以选择品尝,也不过是想尝个新鲜。可是在咬了一口酥脆的薄饼后,他的想法改变了。

    这道汤的味道和这道菜的外观一样,热烈鲜明。

    品种不同的鱼类被运用进同一道汤里,各自的风味混合到一块,十分独特。鱼鲜宜人,口味浓郁,酸辣喷香。烹调方式里的天然*****性、装饰、颜色的配合非常融洽,给人一种虽然激烈但是却很舒服的感觉。

    牙齿将半个巴掌大的薄饼咬断,出悦耳的一声脆响。薄饼甘香的口感,薄饼酥脆的触感,当第一波印入味蕾的滋味退散之后,第二波紧接着袭来,序列分明,井然有条。顺序感十分清晰,一点没有混杂混乱的感觉。

    鱼汤的鲜美,肉糜的软嫩,料汁的香辛,薯泥的细腻,多种滋味纷至杳来,平顺清晰。并不是一股脑儿地涌过来,让人觉得混乱复杂,分辨不清,每一种滋味品尝的人都能够清楚地品味到,待这些滋味一一深刻地留在味蕾上时,各种滋味渐渐融合,居然形成了一种新的风味。

    此时再次品饮一勺鱼汤,出人意料的,味蕾对鱼汤的反应更加清晰激烈。这一刻,鱼汤中的酸甜咸辣鲜排山倒海般热烈地涌了出来,尽管如海浪一样迅席卷,可每一种味道依旧能很清晰地辨识出来。这些辨识性极强的滋味融合到一起,绚丽丰富,浓烈诱人。仿佛陷入了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各种鲜明的味道接踵而来,似乎从来就没有如此清晰地品味过的味道在这一道汤里居然变得这般清晰。丰浓的五味独立而明显,又相互交叠融合,幻化出更多的滋味。这些美妙浓郁的滋味平铺在味蕾之上,味蕾因此产生了错觉,仿佛在一瞬间品味到了如大合奏一般自然流畅的百味,余韵绕梁,口齿留香。
    第(2/3)页